broken image

媃媃宣真話

Rourou's Self-care Universe

  • Message of Happiness
  • Moonlight Letter
  • Good People Will Reward in Kind

不說再見

即使生離死別,也要讓愛連接到永遠

· 自我觀照,人際關係

還沒寫就開始哭。嗯,哭著寫完吧沒關係的。

上週外婆過世了,媽媽讓我視訊見到她剛嚥氣沒多久的樣子,我只說了「婆婆 bye bye」,像以往那樣,然後三天後她就被火化樹葬了。

我想離鄉的遊子,無論做多少心理或是財務準備,還是會有無法預期的狀況,讓理想不會發生 -- 我以為我會像參加阿祖 (外婆的媽媽) 喪禮那樣,趕得到外婆的,結果就這樣沒了;我以為對死亡豁達的自己,這次身體的反應卻出乎意料,感覺眼淚流不完隨時秒噴;內在小孩很痛,我就允許她痛快去痛、去悲傷、去回憶。感謝人生摯愛陪伴我經歷這些,也佩服自己竟然可以在同一週去參加他祖母的生日趴。畢竟生活還是在往前,暫時選擇依賴內在家庭系統裡保護者的部分去平衡每一天,並不可恥。

我打開了關於 grief & loss 的筆記複習,陪伴自己,也想到可以分享一些重點給有緣讀到這裡,或也經歷失去需要療傷的人。(credit goes to grief expert- David Kessler)

重點一:There's no right way to grief

對於失去的悲傷,傷得多深、痛多久、表現出來的方式、對每個人的意義...等,都是因人而異。可以試著接住自己的悲傷,觀察它、傾聽它、理解它是因為愛才存在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療傷。

重點二:Pain is inevitable, but suffering in an option

雖然「沒有絕對正確」的方式療傷,但接受「痛苦感」是無法避免的,理解到它不是你的敵人、妖魔鬼怪,而不花時間精力去消滅它,它反而會離開 (注意力) 得更快。我們可以花費時間精力的,是選擇要如何詮釋發生的事情、賦予意義而不見得要找到原因,然後讓愛繼續。

重點三:The meaning is not in death, it's in us

怎麼死的?意外、自然,還是人為導致?死前經歷?逝去的生命希望我怎麼活?... 無論如何,死亡已成事實,但看向死亡的目光可以自己調控,即使覺得無力。把目光轉向自己,問自己對於死亡或失去發生在人生經歷中,可以怎麼想、怎麼繼續活、繼續愛、怎麼轉化情緒感受能量以有益生存...,記得自己的外部和內在資源,現在就是使用的最好時機。

外在資源範例:

  • 親友支持:找信任的、有情商的親友分享感受。
  • 專業協助:心理諮商師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,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經歷悲傷。
  • 支持團體: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,可以讓我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。
  • 慢慢往內:參與宗教或靈性活動。
  • 由內而外:創造性的表達抒發,像是寫作、繪畫、音樂等方式。
  • 戶外活動:陽光 -> 維生素 D -> 促進合成調節血清素與多巴胺、降低皮質醇。

內在資源範例:

  • 自我覺察:關注自己的情緒感受,同理並接受它們的存在。
  • 自我照顧:顧好睡眠品質、健康飲食、休息放空,和適當運動。
  • 心理韌性:回顧自己的動力源、正向信念和希望,使用內在能量。
  • 轉念訓練:尋找生活中的好與美,選擇樂觀的信念。
  • 感恩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。
  • 將大的目標分解成小目標,逐步實現。
  • 投入自己喜歡的活動,創造心流體驗。

神經元外部連結:
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練習放手

讓孩子學會道別

訂閱
上一篇
遠方
下一篇
中國話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