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最喜歡的日綜之一「星期三的 Downtown」(水曜日のダウンタウン) 有一個系列的假說驗證,是把一些人關進小房間裡測試生理時鐘和對時間感的準確度。舉例,在平安夜的午夜被關進去,看能否準時在聖誕節一到時 (24小時) 喊出「聖誕快樂!」;抑或是挑選 20代、40代、60代、80代代表各一人,看哪個年紀的能比較準確地在24小時後離開房間。這個系列總是讓我聯想到,如果有人對自己的身體有長期的覺察和認識、對注意力有效掌握、對壓力源和自己的壓力反應應對自如,並時時保持清晰的目標在眼前,他是否能更準確的執行生活中的各種任務呢?
這個「假說」的答案,也許是我們如何能建立貼合人性、個人化的時間自主系統。
先說,我從小就對「準時」這件事頗執著。除了家教之外,這種準時背後既不是強大的內部時鐘,也不是趨吉避凶的需求 (例:害怕遲到的後果等),而是一種深層的不安:我如果不一直注意時間,時間概念就真的不存在了!一旦有一個或幾個確定約好的時間,我的狀態就會是「一直在等待這一刻到來」。當我完全放鬆下來或分心時,我就會立刻失去時間感。
後來,我理解了「神經多樣性」(Neurodiversity) 與「時間盲」(Time Blindness) 的概念,意識到:市面上很多的「時間管理」方法效果有限,是因為它們假設所有人的內部時鐘和大腦執行功能是普遍如此的,但其實不然。
首先,我想先定義自己與時間的關係。
對我來說,時間是個維度、也是個幻象;時間似乎一直在發生,但也好像沒發生;時間可以很主觀,同時也有客觀性;時間被賦予價值,時間被賦予權力與能量,而我們都活在裡面。而我接納了個人感知上的「時間盲」與「不安」,選擇從「被動控制」到「主動詮釋」這樣的關係改變。
容我借用愛因斯坦 E = mc² 來類比一下。
如果接受時間的流動 (c) 是一個難以憑藉內部時鐘掌握的變數,那麼就需要尋找一個更穩固的錨點。在我們的生命中,質量 (m) 可以視為行動的產出、價值,並朝向某個終極目標;而能量 (E) 則是驅動這一切的核心資源——我們的注意力與心力。當時間的流速 (c²) 模糊不清時,必須確保自己將僅有的能量 (E),投入到能產生最大質量/價值 (m) 的任務上。
我想,真正的時間自主權,可能是將管理焦點從抽象的「時間」轉向具體的「注意力」和「能量流動」,而「如何分配和運用有限的注意力與能量」才是關鍵。
回到我下的副標,這個公式的解說如下:
一、覺察注意力
注意力像是需要被溫柔照顧的小動物。牠會被聲音嚇到、會被回憶牽走、會在太亮或太暗的地方不舒服,也會「不受控」。創傷知情視角也提醒我們,當注意力渙散或過度注意,通常是因為壓力 (無論正負向) 啟動了「內在安全系統」,隨之產生一連串的應對機制。
我們可以試著打造一個更安全平靜的時空給這個小動物:
- 自我觀照。問自己「此刻的我,實際上是的安全嗎?有被看見與理解的機會與可能嗎?我的身體允許我在這裡待一下下嗎?」當身體的答案是「可以喔」,注意力的小動物才會更信任我們、跟我們合作。
- 一次只做一件事,對當下負責。打斷的念頭 (很常與未來或過去有關) 先寫下,下個當下、有必要,或符合目標價值再處理。
- 注意注意力的**實體化、外部化**。可以視覺化、聽覺化任務步驟 (寫出來被看見、說出來被聽見) 給注意力增能;反之,如果是外部實體造成感官負荷,我們可以減少、預防的話就去做。
二、順應能量流動
我是時間表控,每天都在規劃,但也每天都在隨機應變。這幾年,身體教會我:時間只是容器,能量才是內容。容器再漂亮,裝不進去就只是幻覺。我常錯估一件事所需要的時間,因為大腦與身體在不同軌道上運行著——面對喜歡的人事物,沈迷忘我;面對耗能的任務,卡在起步和跑道的轉換。能量擺盪在花到吃土與吝嗇守財奴之間,時間也隨之波動。
針對自己大腦與身體的狀態,我發現要:
- 先降壓,再行動: 先清掉腦中的雜訊、降壓、顧身體,行動才能較快開始。 例如,在特定的「規劃時段」將大方向目標完全拆解成清晰、具體到無需思考的極小步驟,以確保在隨後的「執行時段」能無腦、無壓地專注於行動。
- 接納波動: 建立個人化的工作週期,不是每一天都要高產,低潮時就做低耗能的事。
- 修正系統: 肯定「已完成」與注意「要調整什麼」,修改的應該是系統,不是「自己」(就像很多問題是系統的問題,不是個人的問題,歸因咎責要分清楚)。上述的個人化的工作週期,我們可以用番茄鐘舉例。番茄鐘 (Pomodoro Technique) 的核心價值在於它的彈性,是能服務於我們的能量的。如果系統設定的專注做功 25 分鐘太長,感到有壓力而難以維持或啟動,可以隨狀態調整為 15比5 或 10比5 的做功與休息比 (有品質的休息是必要的!)。
三、轉化壓力應對
時間盲最麻煩的副作用,是因無法準確預估時間而產生的延宕與焦慮。這樣的情緒壓力,會讓我們本能地做出更多耗能、耗時的逃避行為 (例:無意識滑手機、吃零食等),使能量 (E) 被消耗卻沒有產生期望的價值 (m)。在創傷知情的視角下,時間敏感度又與「安全感」緊密相連,而安全感能有效減壓。
因此,我們可以將壓力視為一個需要正念覺察的「訊號」:
- 停下來,校準身體: 當焦慮出現時,覺察此刻身體的感受和念頭,中斷我們養成的反射性逃避行為。這種短暫的正念停頓,能讓我們從耗能的壓力反應迴路中跳脫出來,回到安全感。(注意!不要批判,這會製造威脅感,讓我們困在耗能的壓力反應裡)
- 為不確定性留出「安全餘裕」: 刻意在任務之間留白,允許自己有超時的彈性,接納無法完全準確預估時間的事實。接納會產生安全感,然後增加抗壓韌性,能量 (E) 能被校準利用。
- 預防性設置:在上述習慣尚未穩固前,可以先主動替換環境中的壓力源。刻意移除任何會引起過度注意、耗能的內在與外在刺激源,因為身體會將這些刺激 (無論是焦慮還是興奮) 視為需要動用能量應對的狀況。
四、清晰價值目標
當我們不清楚自己真正追逐的「質量」(m) 是什麼時,所有能量的投入就可能變成無效的空轉,焦慮的反芻 (rumination) 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(反芻時,我們的注意力與身體當下脫節、反覆用無效的思維方式應對情緒壓力,而且最後通常沒有具體行動去做改變)。
我們常誤以為目標就是最終價值本身,但其實目標比較像是體現或滿足核心價值的手段,或是說,價值是活著的方式,目標是檢驗這種方式的手段。 釐清價值與目標,我們可以:
- 問自己:「究竟什麼對我來說是真正重要的?」,排個序,照重要程度分配能量、設定目標,活出這個價值。
- 一旦確定核心價值,通常能意識到符合這些價值的行動、手段是多樣的,目標可以很多。
- 面對每天的待辦清單,問自己:「這個任務是否在推動我朝向的核心價值?」確保有限的注意力與能量 (E) 不被表面的目標綁架,導向能累積最大化生命價值 (m) 的路徑。
生命時間的自主權,原來不是對時間本身的控制,而是來自對自身內在系統的徹底理解與順應。將焦點從抽象的 c2 (時間流) 轉向 E (能量/注意力) 和 m (價值)。透過覺察注意力、順應能量流動、轉化壓力應對、與釐清價值目標,就真正擁有了生命時間的自主權。
(這時我聽到很愛挑戰自己的內在部分問:「啊如果『時間』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,為什麼我們會願意花費時間寫作呢?」)
自我回答:正因為時間很重要,所以當我將這麼多時間與能量投入到寫作這篇我需要的文章上,這本身就是在拿回生命時間自主權的終極體現喔! 因為寫作的這個行動,滿足了我心底更重要的幾個核心價值:自我觀照和滿足情緒需求的過程 (m),也是將我認為重要的「時間觀念」分享給大眾的貢獻 (m)。我不惜花時間去寫時間,即是我將能量 (E) 定錨投入到最高價值 (m) 領域的行動。
在人有限的生命中,能最大化地活出自己定義的價值與意義,是很幸福的事呢。希望這套公式,也能幫助到大家喔!
那就 ... 歡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,又到時候講掰掰!
是說我有時候還是會用個人化的番茄鐘,能量高與價值目標清晰時,會用標準的版本,給大家參考看看:
